冬季養腎,青春不易老 (點按可連結至大紀元)
進入冬季,天氣開始濕濕冷冷嘍~!!!
冬季主氣為『寒氣』,早晚氣溫較涼,
起居應特別注意足部、腹部、背部、及頸部呼吸道的保暖,
最忌受涼感冒,
厚被子、大衣外套、圍巾、厚襪子都要齊全喲~!
(雖然今年冬天屬於暖冬,不過冬至過後,
三九四九時節可能會再冷一些喲~!
三九四九怎麼算? 下一篇我們再復習一次~!)
『寒氣』的特性:
1. 寒爲陰邪,易傷陽氣:
寒邪性陰,其氣清冷,寒邪易侵犯人體,導致陰寒偏盛,
損傷人體的陽氣,故冬日易於早晚感受寒邪,著涼感冒。
2. 寒性凝滯,不通則痛:
寒邪會使氣血津液運行遲緩,凝結阻滯不通。
氣血津液「得溫則行,得寒則凝」,凝結不通則導致疼痛,
所以冬天時易出現各種疼痛加重的症狀,
如頭痛、肩頸四肢痠疼、關節犯疼等。
此類疼痛的特點是,遇寒加重,得溫減輕。
3. 寒性收引:
寒邪侵犯人體造成氣機收斂,腠理閉塞,經脈收縮而攣急。
常造成發熱惡寒卻無汗的感冒,或是冬日關節屈伸不利,
僵緊疼痛等症狀。
臨床經驗:
許多偏頭痛及手麻的患者,原因來自於肩頸部的僵硬緊繃,
在以針灸及拔罐治療後,偏頭痛便不再發作。
建議大家平時要保持抬頭挺胸的正確姿勢,
休息時做點頸部及肩部運動,
以及可時常溫敷或按揉肩頸部以預防及改善症狀。
預防宿疾的復發:
冬季寒冷多變的氣候常引發宿疾如:
1. 支氣管炎、哮喘、支氣管擴張
2. 寒冷易使血壓昇高,刺激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生
3. 誘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
4. 冬季癢
5. 關節疼痛
或造成原有症狀加劇。因此要謹慎保養,小心預防。
把握冬季,養腎抗老
冬季在五臟對應於『腎』,腎藏精氣,主骨、生髓,通於腦,
其華在髮;主生殖,發育;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;
主水;主納氣,與膀胱互為表裡。
冬季時寒邪最易傷腎陽,
故常見腎陽虛者出現腰痠膝冷、易感風寒、夜尿多等症狀,
而腎陽虛後又會造成腎陰不足,
產生口乾咽燥、失眠盜汗、五心煩熱等症狀。
在中醫理論中,腎為先天之本,
與生殖、內分泌功能密切相關,
養『腎』即是保養自己的生殖機能,
具有抗老化的作用,是養生的重要關鍵。
冬季養生小撇步
1.早睡晚起,避寒就暖:
冬主收藏,故適合早睡晚起以斂陰護陽,
待日光出現後再緩起身,
隨氣溫增添衣物,
使用「洋蔥式」穿衣法較好調節室內外溫差,
否則進室內冒汗,出室外又遇風易患感冒。
體虛易感風寒者需加圍巾防寒,保暖以足部為首要,
穿著襪子、包鞋較為恰當,
務必保持手足末稍溫暖,循環暢通,身體自然安泰。
2.適度鍛鍊,充份暖身:
冬日不宜大量運動流汗,易損陽氣;
建議進行和緩的運動,每日堅持鍛鍊,有助身體健康,
如:快走、氣功、太極拳、健身操、土風舞、室內腳踏車。
選擇有陽光時進行鍛鍊,適當日曬有助於養陽。
運動前要注意充份暖身,確保關節活絡後再進行運動,
並注意運動後之保暖措施,汗出當風最易感寒。
年長體弱者要避免於大風、大雨、大寒、大霧時外出運動,
有損無益。
3.適當進補,勿忘控制體重:
冬日最宜進補,
在食物方面應選擇富蛋白質、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,
可選食糙米、玉米、小麥、黑豆、豌豆等榖豆類;
薑、韭菜、大蒜、蔥、蘿蔔、花椰菜、木耳、海帶等蔬菜;
羊肉、牛肉、雞肉、豬腰子及鱔、蝦等肉食;
核桃、桂圓、栗子、芝麻、黑棗等果品。
體質虛弱的老年人,
冬季可吃烏骨雞、瘦肉、蹄筋,喝黑豆漿等,以增強體質。
但因冬日新陳代謝及活動量下降,應注意勿天天大魚大肉,
不僅造成腸胃負擔,無法吸收營養,更造成體重上昇。
冬令進補能提昇免疫功能,防寒祛病,為來年的健康打基礎,
但若欲使用藥材進補,應向中醫師諮詢,
選擇適合自己體質之藥材,才能達到進補的功效。
4.溫水足浴,按摩腳底:
晚上臨睡前先用溫水泡腳,
(水溫勿過熱,約40-41度,可泡至膝下),
足浴後用力揉搓足底的湧泉穴,或搭配乳液按摩雙腿經絡,
除了能暖身體禦寒,還有補腎強身的作用。
5.可適當使用溫灸棒或是艾灸條,溫灸經絡:
溫補者,莫過於灸。
艾灸有6大功效:
通經活絡、行氣活血、祛濕逐寒、
消腫散結、回陽救逆、防病保健。
冬季養生,最重要的就是防寒保暖,
讓自己的氣血循環好、不易感冒,
身體自然就健康~!